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人生中的不完美



不難發現人生不完美。或者說,完美不是一般人能追求的;很大程度是我們怎樣觀察他人所謂「完美」的人生,或者那些「完人」本身不缺什麼,先天就得救了,所以並沒有什麼可苛求的。不過若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每個人總能揪出一兩件事情,覺得不滿意,傷春悲秋一番。

努力保持理性的我,總有一些多愁善感的時候,特別想起自己的學海生涯,一定有好些不足的地方:中學時期是個公開考試的失敗者;大學不是在大人認為的「一流學府」卒業-嗯,現在某些一流學府有了些人格水平較低的教授,顯得也不怎樣了。如我之前所說,碩士時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比很多人也慢了幾步了。現在僥倖繼續深造,到了澳洲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在落後。當然這是當局者迷,我猜親戚朋輩之間,很多也會覺得我這人也不缺什麼了,沒必要無病呻吟吧。

根據80/20 法則,這也不是沒道理的-先用兩成的力量做到了八成的效果,其餘兩成的效果就用八成的時間力量,分成小份完成它。畢竟,人生還有很多東西要做;如果工作給卡著,而不停去鑽牛角尖的話,就算事情現在做好了,其他事情也忽略了。我不是說人不應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但一件事有很多部分,先把能力所及的部件完成後再慢慢整合-博士論文也不一定要由第一章順序寫完的。而且,個人的「成功」還包含了很多周邊的工作生活拼湊而成的。

我記得一個人居住時,事事要自己解決的那種無力感。浴室有一組層架要自己動手做,所有材料也準備好的時候,卻意外弄壞了其中一塊組件。失望的同時,我也理解到,只要損壞了的那層放最下,也不放重物,其實和完好無缺分別不大。放好了那座組合層架後,清潔了浴室,放了盆裁,令它光潔明亮,就已經能令自己很滿意了-安兒講過,從前住的地方,她覺得最好的角落就是浴室了。

這證明了,我們的接受能力-如果能先放眼那80% 完美的話-絕對能應付人生中的那20% 缺憾。所以現在寫論文,先不管寫成如何也要寫下來,每天四五百字也好。之前說過的「做」多於「說」,也就是要有「結果」的-「過程」留給回憶和分享-要人們給意見,要有「影響因子」的話,就先得有成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