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我世界裡的警察

我對警察的最初認知,從小到大也是來自我曾當警署警長的父親。這裡形容的警察,是我對上一代的警察,即現在已退休的梯隊長久建立的印象,多為感觸和正面。大家在對現今的警隊狠狠的批評時,不妨懷緬一下舊日好時光吧。

爸爸出身時,廉署才剛成立了不久。我們家是草根階層,作為養家的長子,當警察必然是薪高福利好的選擇 (當時廣告也是這樣宣傳的)。大概在我兩歲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搬進了新界某已婚警察宿舍去,而我的幼稚園記憶也是建基於那裡。對於一個有妻兒的男人來說,當差既有穩定人工,亦有極多福利,更可以發展個人專長 -- 爸會定期接受訓練及參加課程,還可以繼續踢足球。周末日的時候,爸亦會帶我們去警察會喝茶和玩。更不用說的是,工會及員助級協會提供的福利,體現了公僕是絕對的「鐵飯碗」,基本上沒有警察會捨得離開。這種安全網,也為了我們一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穩。


在我成長的年代,警察是值得自豪和受人敬重的職業。每次和爸爸逛街,他總會碰見同僚,我們的感覺就是大家也會認得我爸這樣子。某年和爸爸談起,他工作很賣力很專心,總會受到上司讚揚的。或許他的工作性質是前線但並非人群管理的關係,他的功績多為捉賊、救人;他曾救過蹈海的人,上過《警聲》(警隊的報刊)和《香港早晨》和余文詩對談(如我沒記錯的話)。他的賣力是超乎想像的--他試過在我面前捉賊,跑樓梯和搶匪對峙(我媽可作證)。他行事相當謹慎整齊--他只有中五程度,但能書寫流利英語(口語就......本來說話就不靈光),加上他在警隊服務多年,建立的聲譽在我所知也是極正面的。

還記得讀小學時,爸曾有兩次經過學校探我,那當然是他們「小息」的時份。爸也有駐守過郊區,下班時也有帶我去鹿頸喝下午茶。這些在我孩提時代的經歷,基本上為我對警察帶來了好的印象。

警隊本來就是一個很高壓的職業,入去的人很少只想做「散仔」。幸而我爸退休前的工作也為文職,不過自1997 後,他就很少談及自己的工作,並強烈勸籲我不要當差,或許他多少也預見警察未來的走向了。高薪厚祿的工作,加上職務本身涉及黑白相混,容易令人揮霍和迷失。我們懂事以後,聽到很多為警不仁的例子:欠債的、嗜酒嗜賭的,以至今天大家親眼目睹的一切,也證明了爸說得不錯,也慶幸老父及時退休,讓他可以保住正義的名聲。

我得說,這只是過去。警察風光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我不知道現在作為警察的市民們到底在用什麼眼光去看這個城市,用什麼標準去看執行「公義」的責任了。警察就職前的誓詞,大家還做到多少?在大家享受人民納稅作薪金之時,還有多少人在努力維護正義,為自己的名聲爭一口氣,讓人們敬重同時,也讓自己抬起頭堂堂正正做一個警察?

或者讓我狠狠的拋下一句:今日的警隊,在城管黑道代替「執法」的時候,應該覺得羞恥。知恥近乎勇,看看你們的前人是如何建立榜樣,回頭是岸吧!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翻唱歌曲為樂(業)的九則必備條件

成立了唱經典作品的 The Jukebox 已有年多,算是在未能再次執筆創作時,能保持自己作為音樂人心手協調敏銳的一種手法。記得在嘗試組織歌目方便找工作期間,有資深的音樂朋友提醒了一句:「Top 40 你們懂嗎?要放在歌單哦。」當然話說出來,表示他已懂了 (最少能拿捏吧),我們要追,還不知要多久;況且我們雖非拉雜成軍,但始終日間有工作,是有困難的。好聽一點就賺錢養興趣,難聽一點的就是每首歌也半桶水。

坊間唱翻唱改編作品的音樂同好越來越多,放上社交媒體上的一眾如恆河沙數。我也湊了熱鬧,在空閒時間把陪我長大的歐美懷舊金曲拍成Nostalgia Series,今個星期已是第四集了。本來沒有抱什麼期望,純粹過一下表演慾 (一向也過盛);但看著觀看人數不怎麼樣,也會有點不甘的。比如說,我翻唱由Bread (David Gates) 唱的 "If",三個星期以來的觀看人數是 81 次:



昨天和萬能鼓手阿龍談起,他和太太也有放短片上YouTube作教學用。然後他給我看這個,大半年已超過二千萬點擊率了:



我沒有奢望要成為「翻唱天王」,反正我們也心知,翻唱只是手段 (means),目的還是引人聽自己的原創作品。不過當我們打算要以翻唱歌曲為自己的音樂「省招牌」時,我深思了好一會,得出了點點見解,希望各位也指點一下,到底如何吸引觀眾追看自己的視頻、錄像。以下說的我未完全跟得上,但得出的想法是這樣的:

SENSITIVE (敏銳):對近期熱門話題(歌曲)的敏銳,對受眾使用網絡的敏銳,對用什麼方法演繹的敏銳,也要留意呢。

單是說一個字且怕難以服眾;我姑且把每一字母抽出來,得出九項要點:

S(trategic):知道受眾的上網習慣,利用不同的渠道,推斷他們何時在家上網,看自己的宣傳、作品。坊間有一些排程(scheduling) 的軟體如TweetdeckLatergram等方便大家,不用每天也守在電腦前。而且發佈前後也要盡量告知自己的粉絲好友支持轉發,須知道網路上觀看次數的衰退速度又快又急,把握的就是發佈後的一星期內了。

E(ngaging):選題材也好,和受眾互動也好,為的也是令大家更投入。多點找有意義亦不沉悶的話題討論,應受眾的要求選材,例如點歌環節,也是其中的方法。

N(ostalgic):什麼年齡層的人也有令自己心動的歌曲。只要知道受眾的年齡層,只要是自己喜歡或想嘗試的作品,也不妨迎合一下對方的口味,希望他們最終會留意自己的創作了。

S(urprising):粉絲就好像情人,是要哄的;記得重要日子,記得他們說過什麼,很困難,就抄筆記(對男女友也管用!)在節日要做什麼,也要出其不意呢。

I(nnovative):我個人是還要努力的。為翻唱的歌曲加上什麼特別的元素;或者有否把歌曲改編至耳目一新的可能,也是令觀眾覺得你的想法新穎有趣,自然有驚喜,也感到投入了。

T(rendy):唱一點現在很流行的歌也是無可避免的。知道時下大家喜歡聽什麼,立刻作出反應(個人經驗自拍一段片子加後製也不過五小時),或許會令你的音樂專頁流量增加不少呢。

I(nspiring):如果行有餘力的話,不妨為自己的翻唱歌加上教學:彈奏要注意的地方,唱歌呼吸運聲的方法,哪一樣是自己專長的,也可以和他人分享,感染別人呢。

V(italising):有些歌,可能不是現今最流行的,但除了勾起人懷舊的感傷以外,它們總會拉人一把,由失意中振作過來。我們要記著,表演者除了謀生以外,多多少少也不停在感染他人,說不定你們就是粉絲們的好榜樣呢。

E(nvisioning):哪些歌可以帶到你有多遠,你就考慮去唱吧。不光是名利,而是它們當中的技巧,題材和感染力就是成功的指標。我在innisfallen 時的誇張台風,多得Travis 的Andy -一隊不是metal 的樂隊能有如此感染力,很值得學習呢。

每個字母其實可以再引申為其他重要的要素,那就留給各位討論了:在你而言,你最期望聽別人唱翻唱作品時有什麼過人之處,吸引你聽下去?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為中學時代補白:If I Fell

我不夠膽說自己很獨特 (至少現在認識到世界有多大了)。自十一歲在CD 櫃內找到一隻沒有封面的Please Please Me (1963) 開始,直至十六歲我也只聽披頭四。不用說整個中學年代就和主流脫節了,算是自己選擇了脫節。所有在中學時期的行為衣著(也不過是校服)也很受他們影響,也影響了我對音樂的看法。

自此之後,我也很喜歡翻唱。小時候記歌詞很了得,很快便學好了一首歌。但因為沒有同路人的關係,我一直也只是停留在家獨唱的階段。中四以後認識了學長們,總算是滿足了自己小小的願望,可以在台上唱披頭四的歌 (換來的噓聲也不少)。

大學開始我在獨立樂團玩,玩的也是隊友們或自己的原創作品。他們對翻唱歌不太熱衷,而且懂得寫歌的我們有時總覺得玩翻唱也不是什麼很光彩的事情。再一次我把翻唱歌當成是guilty pleasure,或者在喜慶派對時娛人自娛的玩意。

沒有錯,我的表演慾很強,我也不會否認。然後我就想,既然也肯定自己很喜歡唱翻唱,不如就用自己的平台唱吧。起碼在網絡上觀眾也整體上較包容 (期待網絡圍攻中)......  於是我便開始把我懂的歌,逐少逐少的放上YouTube儲起來,變成了我的 Nostalgia Series 了:


最新一首就是來自披頭四的If I Fell。每星期我總會找一個晚上兩小時錄一首歌,然後回家做剪輯,在星期日下午發佈出來。這變成習慣了,我是指制作上的技巧和準備也開始熟練。頭幾次做得未必是最好,但我相信我會不斷改善的。而且在錄音上,我也找到了最直接的方法,可以用在我的專輯上。

這就是我在翻唱的同時,學會了的東西,放回在自己的創作上。希望各位有緣看到這篇博文的話,可以訂閱我的YouTube 頻道;喜歡我的歌的,希望會得到你的讚好和分享;我會定期更新我的歌曲庫和教學。如有時間的話,也可以看看我放在SoundCloud 上的原創作品。

先感謝大家的厚愛和支持!祝大家有個秋意十足的九月尾!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學懂樂器

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的恆心,大概也只限在讀書、音樂之中。這文章之前的博文大概也有年多了吧。近來我的博士研究過得不怎麼樣,但從中找到了量化工作的方法,才慢慢看見起色。趁周日夜未眠,特意寫點什麼,讓自己分心一下,也想想自己這些日子以來,做了些什麼也有所建樹的。

先說工作之法,簡單記一下:一周寫下要完成的一件事,然後把那一件事量化為五至七天的小目標,每天的目標再拆成以小時計的項目,逐件完成。不能完成全部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開清單,把做過什麼也劃掉,劃掉以後把清單一看,嘩,原來已走得那麼遠,心裡好過,自然每周也很有自覺,到底完成了什麼,做了什麼。例子後補,但現在心情好多了。

說對題的事情。我很羨慕能閱樂譜的音樂同好。從小到大我的「譜」是我的一雙耳朵。開始學習結他時,當然有六線譜此類類似「說明書」協助操作。八十後的朋友也知道,九十年代互聯網未流行,別說看YouTube  了,連找自己喜歡的歌詞也沒門。那時想學哪首歌就得靠耳朵:由聽英文歌抓歌詞,到聽歌抓和弦,也是靠耳朵完成。

好處是聽力能不斷增強。先天優勢下,我能把和弦或結他獨奏用耳朵抓出來。最自豪的還不是把Hotel California 分三段來學,而能聽出用上了什麼技巧得出什麼效果。壞處是手勢沒基本可依,容易養成壞習慣。自學是好,很有心的事情;但苦練十小時,還不及老師親身把姿勢糾正好。所以我還是強烈建議大家找個師父修正一下手勢。

不過我始終也不能界定何謂「學懂」樂器。如果用我所學的「理論」來說,我可以歸納為(i) 技巧、姿勢和音準;(ii) 基本駕馭某程度內的樂章 (如jazz standards或《真的愛你》(?));(iii) 能剖析並歸納曲風內的技巧表達手法;(iv) 欣賞某曲風的背景歷史,以及它們所影響的彈奏技巧之類。說起來有點像教育的所謂 "genre-based" 的教學方法(歡迎補完)。

我能想及的例子可能是這樣的:我學懂了藍調的音階,推弦的姿勢及音準;然後就拿經典樂曲作練習,並透過聆聽樂曲剖析藍調樂曲內的相通之處(如特定的樂句走法,十二小節藍調的和弦進程)。假以時日,我該能透過理解某年代內的藍調曲風,得出我如果要彈那種味道的曲子,我就用上我的樂句庫、技巧和聆聽能力。

但學懂之後是什麼?我會想是「創作」吧。我仍然強調,我很羨慕懂譜的人 -有能力用上音樂家的共同語言是何等優越!不過我也不以自己「譜盲」為恥 -在現今世代裡,要學什麼也能用上不同媒體輔助;不過學古典音樂的同好,要得到前人的精粹,就得拜託樂譜上的記號了:它們記載的不止是旋律和節奏,還有滲在字裡行間,音樂家的感情,表達在符號之上。我深信細微如小指的動作也會影響整體演奏的流暢。我推深一層看,之前四點之後,駕馭曲風的方法就是創作了。拿著前人的框架,把自己的感情意念在即興中表現出來 -再次說,現今我們記下音樂的方法有很多,要記譜絕對是為了方便與隊友樂手溝通的策略。

所以我現在練團時,就算我不懂五線譜,我也會記下和弦和編排,和隊友分享。至於即興的心得,我只能說,多是(ii)-(iii),其餘時間是亂來!

要撥亂反正,要的可是時間,一步一步的修正呢!瞎吹完畢,睡了!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荒謬超短篇 (2) -- 桑拿

桑拿房間裡,滲透著房內的木條酸酸的味道,和由早上至傍晚的肥佬積存下來的臭汗味。這到底和困在沙漠裡有多相似呢?我只知道,要是在沙漠脫衣服的話,散熱更快,但會更快把你身體的水份抽乾。不到多久,你也只有慢慢地焗在大桑拿裡等死。

我常在桑拿房內想這個,直至心跳快得受不了。之前坐在我斜對角的肥佬也捱不住,步履蹣跚的步出微波爐。門“嘭”的一聲關上。幸好沒有鎖,只是用一塊很弱的磁鐵吸住門口的鐵片。

門關上的一刻,“沙”的一聲,水澆到爐上的炭上,蒸氣卻不像鄰房般煙霧彌漫。燈也亮了很多。

嗯,真的受不了,要出去了。我才不像他們,敏捷的在長櫈上就跳了下來。

門開不了。外面站著的肥佬還在喘氣。但他卻看不到我,站在一旁好像在等什麼似的。

怎麼喊也沒有用,但我真的沒有力氣了,就這樣的癱軟倒在地上,覺得世界在旋轉著。身體裡的水份被激活了,好像在皮膚下不停跳動。不知道翻熱的雞腿,在微波爐內是不是這樣子?我現在感覺到了 -皮和肉熟透時剝離的一刻;身體上的水,已分不清是汗還是油了,只知道一陣疼痛過後,什麼也感覺不到。看著慢慢變白的雙臂,我的意識也慢慢模糊了。

數分鐘後,從轉盤上被抬了出去。我的皮膚滲著蒸氣,嗅到了陣陣的肉香。在蒸氣的縫隙中,在我僅餘的視界內,我看到了那個焦急地等著的肥佬。他是擔心我嗎?終於有人擔心我嗎?

要是他關心我,為什麼他拿著筷子向我慢慢的走過來......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荒謬超短篇 (1) -- 塌牆

星期日,熙來攘往的鬧市裡,忽然有一整堵牆塌了下來。有個老伯,推著載滿紙皮的手推車,來不及避開,就被塌牆壓著。幸好,他經歷了數十年勞力的鍛鍊,把整堵牆扛著了。

「快來幫幫我!」起初他的聲音十分洪亮;滿街的人,年輕人、遊客、強健的,甚至是兩手空空的,瞄也沒瞄他一眼。

他雙腿開始支持不住,累得整個人也在抖,不過沒是沒有人幫忙,倒有些人在圍觀。最後,厚厚的水泥板重重的把老人淹沒掉。見到的只有塵,聽到的只有瓦礫撞擊的巨響。當然,大家沒有聽到老人骨頭碎裂,肉身被壓平的聲音,和他由強變弱的呼救,還有那微不足道的呼吸,象徵生命的氣息。

「多可惜呀,如果有人幫他就好了。」圍觀者如是說。

向來很關心老人的政客發了弔文,表揚老人的英勇,沒有因牆重而放棄,並堅持至最後一刻。他建議政府撥款成立老人健身基金,令長者能扛起比那幅更重的牆,避免以後有同類悲劇發生。政府表示會積極考慮建議,並成立委員會研究全民自願性供款健身的可行性,三個月諮詢,六個月後提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