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學懂樂器

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的恆心,大概也只限在讀書、音樂之中。這文章之前的博文大概也有年多了吧。近來我的博士研究過得不怎麼樣,但從中找到了量化工作的方法,才慢慢看見起色。趁周日夜未眠,特意寫點什麼,讓自己分心一下,也想想自己這些日子以來,做了些什麼也有所建樹的。

先說工作之法,簡單記一下:一周寫下要完成的一件事,然後把那一件事量化為五至七天的小目標,每天的目標再拆成以小時計的項目,逐件完成。不能完成全部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開清單,把做過什麼也劃掉,劃掉以後把清單一看,嘩,原來已走得那麼遠,心裡好過,自然每周也很有自覺,到底完成了什麼,做了什麼。例子後補,但現在心情好多了。

說對題的事情。我很羨慕能閱樂譜的音樂同好。從小到大我的「譜」是我的一雙耳朵。開始學習結他時,當然有六線譜此類類似「說明書」協助操作。八十後的朋友也知道,九十年代互聯網未流行,別說看YouTube  了,連找自己喜歡的歌詞也沒門。那時想學哪首歌就得靠耳朵:由聽英文歌抓歌詞,到聽歌抓和弦,也是靠耳朵完成。

好處是聽力能不斷增強。先天優勢下,我能把和弦或結他獨奏用耳朵抓出來。最自豪的還不是把Hotel California 分三段來學,而能聽出用上了什麼技巧得出什麼效果。壞處是手勢沒基本可依,容易養成壞習慣。自學是好,很有心的事情;但苦練十小時,還不及老師親身把姿勢糾正好。所以我還是強烈建議大家找個師父修正一下手勢。

不過我始終也不能界定何謂「學懂」樂器。如果用我所學的「理論」來說,我可以歸納為(i) 技巧、姿勢和音準;(ii) 基本駕馭某程度內的樂章 (如jazz standards或《真的愛你》(?));(iii) 能剖析並歸納曲風內的技巧表達手法;(iv) 欣賞某曲風的背景歷史,以及它們所影響的彈奏技巧之類。說起來有點像教育的所謂 "genre-based" 的教學方法(歡迎補完)。

我能想及的例子可能是這樣的:我學懂了藍調的音階,推弦的姿勢及音準;然後就拿經典樂曲作練習,並透過聆聽樂曲剖析藍調樂曲內的相通之處(如特定的樂句走法,十二小節藍調的和弦進程)。假以時日,我該能透過理解某年代內的藍調曲風,得出我如果要彈那種味道的曲子,我就用上我的樂句庫、技巧和聆聽能力。

但學懂之後是什麼?我會想是「創作」吧。我仍然強調,我很羨慕懂譜的人 -有能力用上音樂家的共同語言是何等優越!不過我也不以自己「譜盲」為恥 -在現今世代裡,要學什麼也能用上不同媒體輔助;不過學古典音樂的同好,要得到前人的精粹,就得拜託樂譜上的記號了:它們記載的不止是旋律和節奏,還有滲在字裡行間,音樂家的感情,表達在符號之上。我深信細微如小指的動作也會影響整體演奏的流暢。我推深一層看,之前四點之後,駕馭曲風的方法就是創作了。拿著前人的框架,把自己的感情意念在即興中表現出來 -再次說,現今我們記下音樂的方法有很多,要記譜絕對是為了方便與隊友樂手溝通的策略。

所以我現在練團時,就算我不懂五線譜,我也會記下和弦和編排,和隊友分享。至於即興的心得,我只能說,多是(ii)-(iii),其餘時間是亂來!

要撥亂反正,要的可是時間,一步一步的修正呢!瞎吹完畢,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