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翻唱歌曲為樂(業)的九則必備條件

成立了唱經典作品的 The Jukebox 已有年多,算是在未能再次執筆創作時,能保持自己作為音樂人心手協調敏銳的一種手法。記得在嘗試組織歌目方便找工作期間,有資深的音樂朋友提醒了一句:「Top 40 你們懂嗎?要放在歌單哦。」當然話說出來,表示他已懂了 (最少能拿捏吧),我們要追,還不知要多久;況且我們雖非拉雜成軍,但始終日間有工作,是有困難的。好聽一點就賺錢養興趣,難聽一點的就是每首歌也半桶水。

坊間唱翻唱改編作品的音樂同好越來越多,放上社交媒體上的一眾如恆河沙數。我也湊了熱鬧,在空閒時間把陪我長大的歐美懷舊金曲拍成Nostalgia Series,今個星期已是第四集了。本來沒有抱什麼期望,純粹過一下表演慾 (一向也過盛);但看著觀看人數不怎麼樣,也會有點不甘的。比如說,我翻唱由Bread (David Gates) 唱的 "If",三個星期以來的觀看人數是 81 次:



昨天和萬能鼓手阿龍談起,他和太太也有放短片上YouTube作教學用。然後他給我看這個,大半年已超過二千萬點擊率了:



我沒有奢望要成為「翻唱天王」,反正我們也心知,翻唱只是手段 (means),目的還是引人聽自己的原創作品。不過當我們打算要以翻唱歌曲為自己的音樂「省招牌」時,我深思了好一會,得出了點點見解,希望各位也指點一下,到底如何吸引觀眾追看自己的視頻、錄像。以下說的我未完全跟得上,但得出的想法是這樣的:

SENSITIVE (敏銳):對近期熱門話題(歌曲)的敏銳,對受眾使用網絡的敏銳,對用什麼方法演繹的敏銳,也要留意呢。

單是說一個字且怕難以服眾;我姑且把每一字母抽出來,得出九項要點:

S(trategic):知道受眾的上網習慣,利用不同的渠道,推斷他們何時在家上網,看自己的宣傳、作品。坊間有一些排程(scheduling) 的軟體如TweetdeckLatergram等方便大家,不用每天也守在電腦前。而且發佈前後也要盡量告知自己的粉絲好友支持轉發,須知道網路上觀看次數的衰退速度又快又急,把握的就是發佈後的一星期內了。

E(ngaging):選題材也好,和受眾互動也好,為的也是令大家更投入。多點找有意義亦不沉悶的話題討論,應受眾的要求選材,例如點歌環節,也是其中的方法。

N(ostalgic):什麼年齡層的人也有令自己心動的歌曲。只要知道受眾的年齡層,只要是自己喜歡或想嘗試的作品,也不妨迎合一下對方的口味,希望他們最終會留意自己的創作了。

S(urprising):粉絲就好像情人,是要哄的;記得重要日子,記得他們說過什麼,很困難,就抄筆記(對男女友也管用!)在節日要做什麼,也要出其不意呢。

I(nnovative):我個人是還要努力的。為翻唱的歌曲加上什麼特別的元素;或者有否把歌曲改編至耳目一新的可能,也是令觀眾覺得你的想法新穎有趣,自然有驚喜,也感到投入了。

T(rendy):唱一點現在很流行的歌也是無可避免的。知道時下大家喜歡聽什麼,立刻作出反應(個人經驗自拍一段片子加後製也不過五小時),或許會令你的音樂專頁流量增加不少呢。

I(nspiring):如果行有餘力的話,不妨為自己的翻唱歌加上教學:彈奏要注意的地方,唱歌呼吸運聲的方法,哪一樣是自己專長的,也可以和他人分享,感染別人呢。

V(italising):有些歌,可能不是現今最流行的,但除了勾起人懷舊的感傷以外,它們總會拉人一把,由失意中振作過來。我們要記著,表演者除了謀生以外,多多少少也不停在感染他人,說不定你們就是粉絲們的好榜樣呢。

E(nvisioning):哪些歌可以帶到你有多遠,你就考慮去唱吧。不光是名利,而是它們當中的技巧,題材和感染力就是成功的指標。我在innisfallen 時的誇張台風,多得Travis 的Andy -一隊不是metal 的樂隊能有如此感染力,很值得學習呢。

每個字母其實可以再引申為其他重要的要素,那就留給各位討論了:在你而言,你最期望聽別人唱翻唱作品時有什麼過人之處,吸引你聽下去?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為中學時代補白:If I Fell

我不夠膽說自己很獨特 (至少現在認識到世界有多大了)。自十一歲在CD 櫃內找到一隻沒有封面的Please Please Me (1963) 開始,直至十六歲我也只聽披頭四。不用說整個中學年代就和主流脫節了,算是自己選擇了脫節。所有在中學時期的行為衣著(也不過是校服)也很受他們影響,也影響了我對音樂的看法。

自此之後,我也很喜歡翻唱。小時候記歌詞很了得,很快便學好了一首歌。但因為沒有同路人的關係,我一直也只是停留在家獨唱的階段。中四以後認識了學長們,總算是滿足了自己小小的願望,可以在台上唱披頭四的歌 (換來的噓聲也不少)。

大學開始我在獨立樂團玩,玩的也是隊友們或自己的原創作品。他們對翻唱歌不太熱衷,而且懂得寫歌的我們有時總覺得玩翻唱也不是什麼很光彩的事情。再一次我把翻唱歌當成是guilty pleasure,或者在喜慶派對時娛人自娛的玩意。

沒有錯,我的表演慾很強,我也不會否認。然後我就想,既然也肯定自己很喜歡唱翻唱,不如就用自己的平台唱吧。起碼在網絡上觀眾也整體上較包容 (期待網絡圍攻中)......  於是我便開始把我懂的歌,逐少逐少的放上YouTube儲起來,變成了我的 Nostalgia Series 了:


最新一首就是來自披頭四的If I Fell。每星期我總會找一個晚上兩小時錄一首歌,然後回家做剪輯,在星期日下午發佈出來。這變成習慣了,我是指制作上的技巧和準備也開始熟練。頭幾次做得未必是最好,但我相信我會不斷改善的。而且在錄音上,我也找到了最直接的方法,可以用在我的專輯上。

這就是我在翻唱的同時,學會了的東西,放回在自己的創作上。希望各位有緣看到這篇博文的話,可以訂閱我的YouTube 頻道;喜歡我的歌的,希望會得到你的讚好和分享;我會定期更新我的歌曲庫和教學。如有時間的話,也可以看看我放在SoundCloud 上的原創作品。

先感謝大家的厚愛和支持!祝大家有個秋意十足的九月尾!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學懂樂器

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的恆心,大概也只限在讀書、音樂之中。這文章之前的博文大概也有年多了吧。近來我的博士研究過得不怎麼樣,但從中找到了量化工作的方法,才慢慢看見起色。趁周日夜未眠,特意寫點什麼,讓自己分心一下,也想想自己這些日子以來,做了些什麼也有所建樹的。

先說工作之法,簡單記一下:一周寫下要完成的一件事,然後把那一件事量化為五至七天的小目標,每天的目標再拆成以小時計的項目,逐件完成。不能完成全部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開清單,把做過什麼也劃掉,劃掉以後把清單一看,嘩,原來已走得那麼遠,心裡好過,自然每周也很有自覺,到底完成了什麼,做了什麼。例子後補,但現在心情好多了。

說對題的事情。我很羨慕能閱樂譜的音樂同好。從小到大我的「譜」是我的一雙耳朵。開始學習結他時,當然有六線譜此類類似「說明書」協助操作。八十後的朋友也知道,九十年代互聯網未流行,別說看YouTube  了,連找自己喜歡的歌詞也沒門。那時想學哪首歌就得靠耳朵:由聽英文歌抓歌詞,到聽歌抓和弦,也是靠耳朵完成。

好處是聽力能不斷增強。先天優勢下,我能把和弦或結他獨奏用耳朵抓出來。最自豪的還不是把Hotel California 分三段來學,而能聽出用上了什麼技巧得出什麼效果。壞處是手勢沒基本可依,容易養成壞習慣。自學是好,很有心的事情;但苦練十小時,還不及老師親身把姿勢糾正好。所以我還是強烈建議大家找個師父修正一下手勢。

不過我始終也不能界定何謂「學懂」樂器。如果用我所學的「理論」來說,我可以歸納為(i) 技巧、姿勢和音準;(ii) 基本駕馭某程度內的樂章 (如jazz standards或《真的愛你》(?));(iii) 能剖析並歸納曲風內的技巧表達手法;(iv) 欣賞某曲風的背景歷史,以及它們所影響的彈奏技巧之類。說起來有點像教育的所謂 "genre-based" 的教學方法(歡迎補完)。

我能想及的例子可能是這樣的:我學懂了藍調的音階,推弦的姿勢及音準;然後就拿經典樂曲作練習,並透過聆聽樂曲剖析藍調樂曲內的相通之處(如特定的樂句走法,十二小節藍調的和弦進程)。假以時日,我該能透過理解某年代內的藍調曲風,得出我如果要彈那種味道的曲子,我就用上我的樂句庫、技巧和聆聽能力。

但學懂之後是什麼?我會想是「創作」吧。我仍然強調,我很羨慕懂譜的人 -有能力用上音樂家的共同語言是何等優越!不過我也不以自己「譜盲」為恥 -在現今世代裡,要學什麼也能用上不同媒體輔助;不過學古典音樂的同好,要得到前人的精粹,就得拜託樂譜上的記號了:它們記載的不止是旋律和節奏,還有滲在字裡行間,音樂家的感情,表達在符號之上。我深信細微如小指的動作也會影響整體演奏的流暢。我推深一層看,之前四點之後,駕馭曲風的方法就是創作了。拿著前人的框架,把自己的感情意念在即興中表現出來 -再次說,現今我們記下音樂的方法有很多,要記譜絕對是為了方便與隊友樂手溝通的策略。

所以我現在練團時,就算我不懂五線譜,我也會記下和弦和編排,和隊友分享。至於即興的心得,我只能說,多是(ii)-(iii),其餘時間是亂來!

要撥亂反正,要的可是時間,一步一步的修正呢!瞎吹完畢,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