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二零一三年●回顧

依據面書上的圖文記載,要回顧2013 年的個人大事很容易。姑且挑一些重點來分享一下:

學業/事業

現在還沒有弄清楚哪個是我現在的狀態。我拿的是學生證,卻是平生第一次「受薪」讀書,立刻覺得這不僅是個人的投資,還是學校對我的投資 (而不知回報為何-- 雖然老闆說『你最好就能保證什麼吧』)。

從去年十二月申請,六月面試,七月獲取錄,九月開學,至現在安坐辦公室工作,好像把一小段人生也濃縮在十二個月內了。心情也由迷惘、忐忑、徬徨,至現在蜜月期後一片緊張的氣氛漸漸浮現了。不安的心情往往在當研究助理,合約期快滿時出現,卻好像沒有什麼辦法。現在的不安,是因為所謂的三年,其實快得很,而工作功課根本沒有少過。不過前景明朗了,因為知道怎麼走,也有點別無退路,背水一戰之感。當然,現在的心情一定比博士生面試那九十分鐘舒坦很多。

我絕對喜歡課室這個舞台不下於我慣常的表演台階。現在我也在公大兼職教基礎語意語用學,雖然還是新丁,而且間中也會被問倒,但學生有時安慰,把問題帶回課室討論,並非要老師單向傳授,只是集思廣益而已。這讓我釋懷之餘(好陣子會在課堂中背脊冒汗),也印證了孔子「學學相長」的道理。看到學生專心上課,或者因為我常那自己開玩笑或舉例而開懷,也令我明白課堂 presentation 有時比知識本身更重要,inspiring 也是大學教育裡更重要的。這一年的教學完成了,來年我該會繼續 (如沒有影響學業的話),也會做得更好,更有效率 (特別是改功課的速度)。

音樂

能參與The Gatling Gun Revival 是我的榮幸。雖然不是像innisfallen 般擔當創作主力,但在GGR 令我意識到自己是結他手的身份。練習多了,得心應手的情況多了,也讓我知道自己的彈奏風格為何。參與大碟灌錄和後期也令我學到不少,最重要是十一月剛發行的大碟風評不錯,樂隊本身也受大家歡迎,以曝光率不高的「離地」樂隊來說已十分不錯。

innisfallen 作業休止,是去年的決定。沒有跟大家言明,見諒。但近來innisfallen 各成員在不同場合重聚了 (包括長跑比賽),這種友誼實際上比音樂重要。我和阿龍 (Mike) 仍有一起表演,主要是以唱翻唱歌為主的The Jukebox 的表演。有趣的是,好些朋友對我玩翻唱歌樂隊不抱任何興趣 -- 試過向同一個人提起The Jukebox 兩次,他也在我介紹途中走開了。我明白被期望能常創作也是很正面的動力,但當一個人暫不能創作時,除了多聽音樂外,玩自己聽的音樂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總之能保持表演的頻率就好。

Erik Piece 個人也沒有什麼起色。但能集中做好一件事而把其他的先擱下,也是不錯的取捨。

身心


只但求健康,不再肥下去的我,二月完成了首個全程馬拉松。跑得很勉強,但總算沒有受傷。十月也輕輕跑了一個十公里的賽事,是套阿龍的說法,寓賽於操,反之亦然。像我這些沒志氣要跑個什麼成績的人來說,能跑得完各式各樣的長跑,也是一種成就。

當然,要不是被要求做伴郎,我也不會對自己那麼嚴格:又要戒啤酒、甜點煎炸食品,體重才稍為穩定下來。你們看我不太胖,但我可真的心知肚明,報個體重來準嚇死你們。

知道獲取錄後,我和安兒去了個曼谷-芭提雅旅行。一直覺得有虧欠的是,每次出遊也是公幹,難得這次真的可以完完全全放下俗務,和女朋友輕鬆一下。雖不能說準每年能去一次旅行,但我還會盡力做到的。

家庭

和媽媽一起住了一年多了,我適應了媽媽的習慣,她也習慣了我的作息。我是個脾氣挺壞的少爺,不能被唸,雖然我明白出發點是好的,但我覺得自己的反叛期就像是現在才開始,有時卻反過來唸她 (行雷~~)。雖然如此,媽媽也很忍讓很包容,特此在這謝謝她 (親口說不易哈哈 *尷尬*)。

我知道我的人不太「家庭」,但有穩定的關係後,自不然會期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家庭。這幾年有點少不更事,沒有多計劃將來。現在個人大事也定下來了,我和安兒也有共識將來會怎樣。要一面讀書一面想這個不容易,怎說兩者也用到錢,但親友看到這個可以放心,我相信離大家最期待的畫面 (.jpg) 也不會太遠,最重要是我倆也相信這天的來臨,我也會好好努力照顧安兒 -- 她常說是她照顧我。

神野貓說過,2013年是個變數甚多的一年,話說得太對了。我很慶幸能在這些變數中,找到可集中的標的,在未來五至十年裡,大家也會見證我 (們) 努力向前邁進。謹此祝各位有個歡愉的除夕夜,好好展望明天,持之以恆。新年進步!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博士歷險記:食在研討會

基本概念正確!
很久不見了,各位在長假期做什麼?

我當然繼續埋首工作中。剛剛改了點功課,偷閒講講九月底十月初發生的事。

不經不覺已過了博士生涯的首六個星期,原本由很懊惱,到底該怎樣請學生參與,到現在學生反應十分友善踴躍,會面排山倒海,一方面覺得事情也挺明朗的,明朗得使命感越來越強烈,還有多少正面的壓力呢。老闆覺得還不錯,但她說是時候要開始寫些什麼來,免得在confirmation (我叫它做“過關口試和報告”)前才寫一大堆不知什麼的 ﹣其實我還不知道該寫什麼...... 光是要做筆錄之前的會面紀錄就覺得慘了。

除了讀書的事情之外,九月底十月的會議、研討會和講座也特多的。小弟有幸能幫忙九月底的Free Linguistics Conferences,負責接待和登記的工作。不談職務的事了,反正也做得麻麻...... 說些有趣的事吧。每天的研討會也會有兩節茶點和午餐時間。午餐一定很豐富,我們通常會請來賓一起去茶樓吃點心,或者請其他的餐廳送食物過來(我們叫“到會”)。一般來講,大家也會很守秩序的排隊拿餐點,我們工作人員則殿後;而且自助餐的禮儀大家一般也懂,不會一次弄一個食物山來(伸延閱讀:陸民如何把必勝客弄垮)。

大家準會以為我想批評我們內地的來客如何失儀。不是政治正確,但我想說內地來的學者全部也沒有多拿餐點,夾完之後就站在一旁和其他學者交談。整個會議的亮點,除了知名學者的演講外,還有一行廿數人的東南亞某大學的“學者團”。根據同事的描述,這群“學者”連看殿堂級人物如 Douglas Biber 和Ruqaiya Hasan 也沒有興趣去聽,第一件事就是問何時會完。他們的衣著,尤其是男生,根本就是來行天橋的,也就是說他們其實當是旅遊吧。吃飯的時候,拿是拿最多的,所以最後我們其實不太夠食物。也看見他們自顧自的在吃,吃完後就拍照留念(您怎會想像到他們甚至在我們頒證書時也要求和我們合照?)

我在其中一間會議室主持,有一位女生發表報告,全程跟稿直讀,加上東南亞口音的英語,我懷疑到底她是否真的懂英文;問了她問題才發現她是聽不懂的,而理論部分......沒有了解。

說到這裡,我只能有這麼一個總結:比較圖中描述的研討會高碳水化合物茶點,英文系的伙食真的很有看頭!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博士歷險記:語文能力試

想不到,語文學系的學生,還是避不過要考能力試。

喜歡喝咖啡倒是真的


不是自吹自擂,覺得自己是讀英文的就什麼英文也懂(看看上圖大家對語言學人的誤解﹣蘇兒,我真的不是字典呢)。但怎說也是用了英文寫論文好一段時間,畢竟也不能豁免就怎麼也有點自尊心受挫。我知道不久將來自尊心受痛擊的機會多著,這回當是練習吧。

為免夜長夢多,我選擇了一次過在今個星期完成。星期一先來個筆測:題目是Research Ethics。須綜合數篇文章論點,並套用文句作解釋。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把一個長長的段落,用三兩個名詞片語和一個連接動詞湊成個撮要。最不喜歡的,就是要我在一小時內完成。姑勿論他人在疾筆揮毫,沒有隔行也寫滿了紙也好,我仍依然故我,隔行寫了兩頁。

題外話:應試前看見其他研究生同學也不太擅於人際關係。一行桌子坐五人,當然人不多時隔著位子坐也怪不得;眼見位也坐滿了,男同學不但不讓位,還由得女孩子在走廊彷惶等著讓路。等著讓路的,也竟然半聲也不悶就站在那些不解溫柔的“鐵漢子”旁等呀等。我在想,其實你快點坐下來,我們就可以早點開始了,拜託。

筆試完了,派了口試題目,只須講五分鐘。星期四准研討課過後就去做。

另外,現在開始在“求”學生幫忙了。不樂觀,但我會更主動去找他們的!隨之而來會講一下學習安排小組訪問。晚安!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博士歷險記:我的工作伙伴


我的第一個想法沒有那麼人性化。我只是在想著我在用什麼工具罷了,反正研究是自己一個人做的,絕對不會有手捉住你的手,一步一步的度過三十六個月。不過總覺得把死物擬人化,有親切感之餘,學業生活也不至於孤獨地過。Lakoff & Johnson (1980) 有提出過 「工具是伙伴 Instrument is Companion」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例子,證明我不是唯一一個把排球叫做Wilson 的人啦。

我的兩位戰友
我第一部為自己工作而買的電腦是2006 年的13吋Macbook White。當時人工還未過一萬,剛剛畢業,還清了小債(其實我很幸運,能自己買喜歡的結他)。能買電腦可謂是件奢侈的事 - 買個最低型號也要七千多元呢。不過中間這七年來我也沒有換過電腦,雖然硬碟壞過幾次,換過幾次了。其實工作上......不太需要Macbook,不過夢寐以求這回事,買回來就知道了。電腦反而多用在音樂和設計上。你聽過某首作品、某首廣告歌(只此一首),也在那部由雪白變成滿身傷痕,由白變灰的Macbook 完成的。

七年後的今日,舊戰友連更新也走不動了。適逢學校有學生優惠,亦覺得要上路,也得選個隊友傍身,所以便買下新的Macbook Pro 了(現在已再沒有Macbook, 只有Air 和Pro)。我希望能有最大功能,於是沒有選輕便的Air 而選了最高階的Pro。

現在有了新伙伴,效能提升了很多,更能用上很多不同的apps。雖然工作上不再用上White, 但他還未退役的:我留下了他作家用機,亦會做結他譜和錄音,兩部也要盡量發揮他們的用途呢。

接下來頭痛的,是該選什麼工具來整理研究資料。下次繼續。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博士歷險記:科目註冊

任何新生經歷的,除了迎新營以外,開學時最關注的就是自己的時間表,和要修什麼科。

作為理大碩士畢業生,要找一些科目豁免學分未免太易。在人文學院裡,博士生最多可豁免九個學分。要申請豁免學分,還是要過學系研究委員會,批准了還得逐個學分付行政費用,但也是值得的。

日前交了學費,拿了學生證,第一件事竟不是去圖書館去泳池,而像其他新生一屁股坐在電腦前把所有註冊完成。其中一項正是科目註冊:倒也相當容易,只消上個網,把我正在修的准研討課加了,還有再補上研究道德課,那我的三個學分就完成了。第二年是和老闆一起做的Guided Study,那我就完成了博士要修的學分,到時就只差論文了。

今天上准研討課突然想起,學士時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寫論文,連在這個圈裡的傳統風習全無概念。直至碩士寫論文,老闆才會面對面的教你怎寫。這個研討課,卻是徹徹底底的把這些風習十三星期內一次過傳授給我們,情況很像世外高人傳授徒弟畢生功力一樣。秘笈也有,心法也有,希望聽聽話話吸收得好,快點交文升級吧。

擱筆前介紹我在用的Android 時間表Timetable。你會說用Planner/Google Calendar 就好,何必多此一舉。我的Google Calendar 已很飽和,其二有些gadget 幫助自己讀書,人也精神點!(正如打球很水皮的人也很喜歡一身accessories 一樣)



好啦,明天介紹我的工作伙伴。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博士歷險記:Lift off!


有日蘇兒問我,是否讀完博士之後便「到頂」,讀無可讀了?

我當然知道答案,隨之附上漫畫一則:博士是個過渡,之後還有保障飯碗(不確定)的博士後研究課。入學之前我已不下數次獲師兄師姐教授們 “指點迷津”:

1. 入學後首年要把握時間發表論文
2. 之前要十分專注自己的研究
3. 一定要去外國深造(我們機會很多)

我是剛完成研究員的工作後入學,自然感受到“研究生”名銜的重量。我也有很多企劃想做,但或者也要好好的想清楚到底這三年內我的capacity 有多少。正如有師兄說: “蜜月一會好啦”,即是要開心要嬉戲也要有個限度呢。不是說我不敢挑戰傳統,但對前景觀望一點,才能準備走更遠的路。

我也有新的工作間了,桌子比李惠利的大,還有半個人高的櫃放書和雜物。要整理三年的人生,自然得從整理工作間做起。希望不會到一個月以後就完全改變了吧!

發表這心情的時候已是T +5 days。所有的入學程序也做好了,現在等星期五和老闆談一下我的工作時間表,到時再談。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博士歷險記:准研討課始動

准研討課的筆記
終於上了第一課。感覺像變回個大學生一樣。

這班「研究生准研討課」是人文學院搞的,一共十二人。氣氛十分輕鬆愉快,因為是第一課吧。上課的是Prof Diana Slade,還有她十分強勁的助手Jack Pun。講的是什麼是Communication,解說了公共醫療的傳理和閒談的特點,還有語類(genre) 和語篇語義研究(discourse analysis)的重點。Di 記得我,因為我在Francisco 的課裡做過助教,上過她的課,知道我的研究領域,提醒我要多讀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論文。十分感激。

我很明白「人外有人」的道理,但如果因為這樣而不要求自己做得最好,那讀博也就沒甚麼意思了。今天只是第一課,我相信這三年,一定要有跑馬拉松的意志才能完成。我要牢牢記住了。

接下來,要訂下三年的研究時間表,下星期和老闆一起討論一下。還有,我要做一個影響我三年研究的決定。明天繼續。

(有否發現好像越寫越少內容?實在不可能每天也有很多東西寫,不過我會堅持記錄一下我的校園生活。另外,今天晚上和阿龍練習,沒有多看爵士結他的東西,暫停一天。)

學爵士和弦 - 減七和弦 diminished 7th

c diminished 7 jazz guitar voicings
Adapted from Jazz Guitar Chord Chart #2
一直也對屬七和弦抱有好感。昨天講了大七和弦後我選擇挑我喜歡的繼續說下去。

學了這個和弦的好處是,它的構造是音和音之間的音程是小三度(如C - Eb 是小三度)。它的對稱結構令它四個音也可以是根音 (root note),即是說:

它是Cdim7,也是Ebdim7, Gbdim7和Adim7。又是學一而知其餘的例證!

個人喜歡右上的形態:它的起始是第四弦的Eb先行,然後向下數三格(小三度),同一形態的Gbdim7,再來第七格,最後來到右上角的Cdim7。同一個和弦,聽起來的voicing 卻不同。要是樂句有Cdim7的話,我很喜歡由Ebdim7一直往下走,像John Mayer 在I'm Gonna Find Another You (1:12 - 1:14)的走法。

這也是一個很好用的「過渡和弦」,作一個和弦去另一個和弦之間的過渡。今晚不說,之後會詳談。晚安啦!




博士歷險記:失業週

謝謝蘇兒請我看《激戰》!
這個星期是自我碩士畢業後,第一次「失業」。

又想起了那時是如何地自視過高。

第 一志願並非語言學。本身也沒有任個主意,那時年少只知並非「池中物」﹣做行政工作不在行得令我覺得自己像個廢人。在職場上被人看不起對男人來說可說比被恥 笑短(身高)一樣侮辱。於是跑去找書讀,開始時試了港大比較文學,一面試就知自己是「半桶水」,是讀書的料子卻只懂打天才波。接著也無知得錯過了其他院校 的報名日期。幾個月後才萬二分認真找到了理大的英文系英語研究碩士課程,憑著我真的很__愛英文的熱誠和真誠的對話就進來了。

兼讀加上做畢業論文簡直是地獄。日間的工作加上一隊樂隊,開頭也算頭頭是道,但是之後也有點吃不消﹣想起星期六日一早回到AG三樓language lab開Wordsmith 一直做到晚上九點,或者索性在公司寫論文......是完成了,但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成績。

卻妄想能在學術界求個一官半職。天時地利,當時副學位的供求不足令我得到教職,學歷對於「補習」卻太高(除了天皇級補習社會稍為有興趣)。「死死地氣」回到教育平台工作,越做越不起勁,決定減人工從頭開起當研究員。

對於一個有穩定女朋友,而又很想給她一個家的男人來說,做個窮書生很有問題。而且還有一個家要照顧,財政不知不覺成為了我的小煩惱。現在過得還好,所以也無求了。

昨 天和蘇兒看了《激戰》,不斷把賤輝的對白在腦裡翻了一番:上到台也會害怕的,但「怯就會輸」,所以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就要做得到。對於老闆的預告,我就覺 得和上擂台沒有兩樣。要捱打,要知道自己是為了自己而戰,「就不需再向任何人交代了」。想到這裡,必然想到Simon and Garfunkel 的Boxer (我選了Mumfords and Sons的版本):

In the clearing stands the boxer
And the fighter by his trade
And he carries the reminder
Of every glove that laid him down
And cut him till he cried out
In his anger and his shame
"I am leaving I am leaving"
But the fighter still remains


明天十點半第一課pro-seminar,將會結束我的「失業週」。晚安!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學爵士和弦﹣Major 7th

原題為「一日一和弦」。但我在想,和弦的形態不多,學一而知其餘,還是收回。學會了所有形態以後,就好像學會了詞彙後,就學點樂句,學點爵士的「常用語」,希望有點得著。

c major 7 jazz guitar voicings
Adapted from Jazz Guitar Chord Chart #1


這個大七和弦不陌生:也是Amaj7 和弦作第一型,如果不想避第一弦就可選擇barre chord。第四型和第一型就是一樣,是和弦的voicing 稍有不同﹣最後一音是G。第三型(第八格)是我喜歡的形態;我會索性不按第二弦而只彈三至六弦作節奏勾彈(因為我懶)。第二型(Dmaj7)則較少用。

感覺上大七和弦就是爵士樂的I 和弦:逢大五和弦也換成大七和弦。的確有種bossa nova 的飄逸感覺﹣讀書生活很難有大七和弦的感覺了吧?

對,只想在博士歷險中保持點點音樂的靈性而已。各位晚安!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博士歷險記:新生輔導日


下星期五正式「上路」之前,我和老闆也同意做些前期工作會更有利。

簡單交代我的研究範圍:透過分析學術英語寫作從而判辨學生如何運用人際策略表達批判思考。(好,大家可以不用理解下去了)即是說,接觸學生的機會很多,所以不要讓他們對自己有敵意﹣讓一個陌生人去了解自己始終不是舒服的事﹣已經是萬幸。在新生輔導日露露面,留下聯絡方法,總好過只要求他們幫我的忙吧。

看見他們,不禁讓我見到五年前的自己。讀碩士在當時還是「不容易」的事,況且我還是兼讀呢。現在想來,我當時也沒有很強烈地要求自己一定要站到最高,沒有很渴求得到這個碩士的銜頭。拿到是拿到了,但成績絕不是我滿意的。

所以聽到老闆第一句忠告就是「集中」,不禁讓我再審視,我有多想成功。或者套《狂舞派》的一句catchphrase:為了成功,我可以「去到幾盡」?

雖然學生們未必看到這篇文章,但必須感謝他們在問卷中給了我他們的想法,我會好好利用你們的意見,做一個好的研究,希望很快就能在寫作上給你們最大的幫助。系中也有一系列幫助大家寫作的免費研習坊和網頁。其他看官也歡迎參考:

EEPRS: http://www.engl.polyu.edu.hk/eeprs/

Academic Support Programme: http://www.engl.polyu.edu.hk/ENGL_PROG.php?newsid=32


MA Learning Hub: http://twhub.engl.polyu.edu.hk/MALearningHub/

還有小弟一直在努力的網頁:alsproject.com

今天說到這裡。T minus 7 days,下個星期會忙得透不過氣,請大家耐心等待啦!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博士歷險記:最後一天「上班」

假如能從「邊疆」回到大本營工作是我的目標的話,今天算是正式向目標啟航的一天。

大家看到我在李惠利的辦公桌,必然認為是在最後一天收拾好才拍的照片。我讀過日本創意達人佐藤加士和的辦公室整理術,並執行“桌面上除必需用品外,必須空無一物”的簡潔整理。這是每天桌子的模樣。無論一天工作有多少,用過的文件也在下班時放回原位。

老實說,一開始搬進去校園外的研究辦公室覺得納悶,特別是要往返學校始終也要等接駁巴士不太方便。所以一方面為了整理的原則,其實也沒有心機去打理 - 明知不會久留,要裝飾也沒有什麼意思吧。

不過,這辦公桌的確給我不少方便。要在假期工作,與其在家虛度,不如在那裡坐個下午,做完工作去見蘇兒約會還不錯。還有很大的電腦屏幕,要做文本標注(annotation) 時不會看得近視加深了。

最後一天,辦公室只有廖廖數人,而且還有很多工作纏身。下個禮拜還是要回來。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博士歷險記:身份危機?

很難界定在博士生生涯中,到底是在讀書,還是在工作。

從去年再次踏足理大,成為老闆旗下的研究員,我就一直在不同的領域上工作:寫文章、分析資料、行政、協助籌辦研討會......當然要看很多很多的文章。就是看文章這一下,足以令我覺得自己還是個學生。

家人,不論是我這邊還是蘇兒那邊,也對我重返校園很困惑。到底我要做什麼?

如果我只告訴他們我是讀書呀,那難免讓他們有點不安。「即是說三年也沒有收入了?那生活怎辦?」或者告訴他們,我也有資助津貼 (stipend)呀,其實也是工作呢。「那是不是兼讀生?」

是這樣的:在香港讀哲學博士 (PhD)課程,可申請各大專院校的獎助學金。我(還)沒有很漂亮的成績,所以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當然落空了,但就得到了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津貼,可以在讀書時維持生活,也算是不錯了。

博士生要上課,也要修學分 (credit),應該是十五個學分左右。但我碩士在理大英文系完成,有些學分是可以豁免了。老闆說應該最後只需要多讀六個學分就行了。此外,我也有功課,也有中期試,要先完成六千字或以上的論文去通過研究項目,接下來就是我所說的十萬字了。當然中間我可以努力多寫文章和參加會議之類的,基本上學系也會支持。

除了讀書外,博士的「工作」就是我在做研究員時要做的。另外還有一些教學工作要做,所以大家說是「半工讀」不是不對,不過還是把我當成學生就好了吧。

T minus 9 days。明天就是我在九龍塘李惠利的最後一天了。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博士歷險記:T minus 10 days

博士課程取錄信
一句說話。「三年裡你一定要很集中。你是很進取,但你開始要學會說『不』。」老闆 (supervisor) 如是說。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吧。

請我再考慮轉data set,卻是她呢。亂就不亂,不過可能性真正有很多。

大家知道我的身份。「什麼也想做」基本上概括了我三十年的人生。今回真的要重新再思考一下這種生活方式是否對我最好的。

嗯。我很想玩音樂、很想跑步、很想這樣,很想那樣。

從收到取錄信開始,我就真正感受到壓力,哪怕只是一點點。知道了作息有序,知道了要變得更規律,很不像一個「音樂人」的性格。不過為了這個大目標,非要成功不可,有些事情得放下一段時間。

剩下來的十天時間,好好想一下這三年所有的事情要怎樣安排,一切的時間表要定好。有趣的事,洋洋十萬字一定寫得到,我說笑一星期寫一萬字,兩個半月就會完成啦。數當然不是這樣算的,但樂觀一點,提高一點信心也是好的。

T minus 10 days。就把自己的歷程,當成是火箭征空探險吧!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 結婚成長片段曲目推介

閒來無事抱著結他時,總會找披頭四的歌唱一下。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大概是唱得最多的一首之一。也曾經拿過這首歌參加比賽,勝出與否不說,但有一次再唱,因麥克風問題令和音太大聲,台下同學聽到的只有「嗚」,於是也「嗚」起來......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收入在1966 年發行的 Revolver 內。那年是披頭四形象和思考形態也開始起了大變化的分水嶺﹣他們真正厭倦了巡迴,想做一些真正的音樂,而且受大麻和精神科藥物影響下,創造的音樂在聲域上和當時流行曲截然不同(參考Love You To 和Tomorrow Never Knows)。但HTE 很明顯表現保羅堅持「入屋」悅耳的旋律,同碟內的For No One, 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 等也是他的音樂造詣保守而進步的商業作品。

很明顯歌曲是保羅有意寫給女友Jane Asher 的,大概當時二人相處不如意(玄機見For No One, 和單曲We Can Work It Out),他特意寫來哄回她的。網上流傳的版本中除了大碟版外,Take 14 也是我很喜歡的,溫婉的歌聲卻帶有真摯的小沙粒(說成瑕疵也可以)。我也做了一個「瑕疵」十足的版本:


原版裡的兩把Epiphone Casino 結他帶出溫厚的和弦,當然不少得保羅那段很有主導性的低音結他,靜靜的鼓聲加上連儂和佐治的和聲,根本就是用來哄女孩子的作品嘛。

個人最喜歡轉至副歌的轉調 (由主調 G major 過渡為 Bb (G minor)),帶出「她不在身邊;如果有她在就好了」那種不確定的不安感,直至作者頓悟「愛她就自得常有她在旁」,回到G major 的一片光明。個人版本裡的結他用了二部高低把位的勾指(見附譜)和尾段部分補充了和聲。

雖然未必是各位有興趣學習的曲目,但在此分享,日後有用也可找來玩一下。大家明白有什麼「用」吧,男孩子們。下次再見!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試煮泰式炒河 (Pad Thai)


Sawatdee kup! 剛從泰國回來,蘇兒始終對泰式炒河念念不忘。作為廚男,蘇兒有求「必有回響」,就試試親手弄一碟,慰勞連續兩天也上班的她吧!先旨聲明,做法(當然)不是我創的,看了幾篇網上食譜後再試著做而已。先看材料和汁料:

乾河粉、蝦、蝦米、泰式豆腐、芽菜、炒花生碎、蛋、酸蘿蔔碎、泰式炒河醬、魚露、酸甜醬、青檸。

去到九龍城城南道,果然是「小泰國」,本地泰國人必需的食材也在那裡了。之前在九龍城街市買了基本材料,有芽菜、花生碎之類,但一進去泰國店就被顧客叫住。她說炒河粉,要用泰國來的芽菜;本地芽菜太有嚼勁,不夠爽。再看看,其實如果不常做這道菜的話,買現成的炒河醬就可,不用像我一般,呆呆的買了幾款材料打算混在一起做汁料。我會堅持說是要自己親自做,不走捷徑!

網誌提過要用上雞肉,但碰巧在芭提雅吃的也是用蝦炒的,所以也順應這點,買了點蝦。除了泰式醬料、河粉和青檸要在泰國店才買到以外,其餘的也能在街市買就可以了。男孩少去市場,發現芽菜並非在菜檔買,而是在賣豆腐醬料店那處找到。

至於做炒河粉的工夫不繁複。先將河粉浸軟備用,然後炒蛋皮切絲,接著炒蝦備用。把泰式豆腐切粒和酸蘿蔔碎炒好,然後倒半碗水炒河粉,加上醬料。最後放蝦、蛋和芽菜快炒。我發現河粉吸水很快,要它軟身一點,下次還是先氽水好點。上碟後加上青檸汁和花生拌勻就可以了。



媽媽怕辣,一直擔心吃不下這炒河粉。我們三人吃過以後(沒有拉肚子),是覺得乾了一點,證明了河粉吸水這點。蘇兒說還可以,不過醬汁的味道還不像在泰國吃的。似乎我要去九龍城一趟,學點泰文,問問地道人那醬是怎麼做的。

還不如偷步買現成的泰式炒河醬回家做?

Scarborough Fair - 中世紀高難度愛情挑戰遊園會

我們常說「港女」在感情上帶給「港男」不少創傷挫折,換了是西方文化又如何?

今次帶來的是我自小便聽的Simon & Garfunkel ﹣美國經典民謠搖滾唱作詩人組合﹣"Scarborough Fair/Canticle"。他們不是原作者,只是他們把此一英國中世紀民謠帶入當年尋常百姓家。Scarborough Fair 的詞摘自原詞其中數段,主要大意為男子為舊愛定下一連串的困難任務,如織一件無縫的衣衫,並將它帶往無水的井洗乾淨,完成後才認定她是最愛。女方則以另一串不可能的任務要求回應男方...... 沒完沒了啦。S&G 把字詞再潤飾,再配上Paul Simon 當年一首未發表、帶有反戰意味的作品 "The Side of a Hill"作為曲子的副旋律,使曲子保留了古典音樂帶點滄茫、淒美的味道。

結他譜請往這裡;另有Guitar Pro 的檔案



在結他演奏上,我們先把移調夾夾在第七格上,E小調中最低的根音E2現在就在五弦七格。這首歌曲採用勾指法,右手的主要重複指法是p-a-i-p-m-a,注意姆指在不同和弦時撥的低音弦不同。較難的部分在小節中(如第十小節)需要右手姆指和中指一併奏出和弦,並須用左手作鎚音,和像第27 小節中,以鎚音彈奏修飾音。整體不太難彈,但初心者還是找個朋友代唱較易掌握,待拿捏好節奏就請他唱二部吧。

個人來說最喜歡是第一個和弦E7sus4add6。它不是我們普通結他教程裡會出現的和弦。它就好像爵士和弦一樣,是按歌曲旋律和整體氣氛而配搭的(當然也可以是誤打誤撞發現的)。它是開放和弦,空弦和主和弦按法配搭成一種(不)和諧的voicing,我會建議用勾指彈會較好聽。"A Chord A Day" 對這個特別的和弦有這樣的見解:

"...I really like the minor 2nd interval between the F# and open G string a lot and having the doubled root in the lowest and highest voices sounded good to me. This voicing could be used as both a dominant chord or a minor chord."

我猜Paul Simon 也喜歡這和弦;它亦在他的G 大調歌曲"Kathy's Song" 主歌詞後的過場也有出現。總結說,無論男女感情事與否也好,把它放在唱機裡,戴上耳機,在海邊聽著Scarborough Fair 別有一番感受。